關鍵字:大埔國小

內容管理桃園市 龜山鄉 大埔國小 國小

學校發展史—蓽路藍縷與時俱進資料來源:首任校長陳專浩先生回憶口述現任校長劉世涵先生增列現況大埔國民小學位於龜山林口台地下方,前臨桃園第七道路,後臨南崁溪上游,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本社區為舊路發展協會,屬於林口保護區,鄰近國立體育大學、長庚大學、長庚技術學院、長庚醫院、養生文化村、華亞科學園區、中央造幣廠及東方高爾夫球場,地區信仰中心為振天宮,校地面積為0.78公頃,校址為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振興路1169號。民國42年以前,大坪頂一帶只有大崗國小,居民有感於兒孫輩求學路遙,一趟路來回大崗國小要走四小時以上,因此於民國42年成立大崗國民學校大埔分班,由大崗本校派林三井老師,每月走路來回於大崗與大埔之間授課,當年分校第一屆畢業生在民國42年就學時,

網站搜尋:

內容管理:大埔校史-桃園大埔國小全球資訊網-大埔國小

/ 發佈者:b168168tw / 發佈時間:2020-11-10 / 內容狀態:啟用中

學校發展史—蓽路藍縷 與時俱進

資料來源:首任校長陳專浩先生回憶口述
現任校長劉世涵先生增列現況

大埔國民小學位於龜山林口台地下方,前臨桃園第七道路,後臨南崁溪上游,依山傍水、風景宜人,本社區為舊路發展協會,屬於林口保護區,鄰近國立體育大學、長庚大學、長庚技術學院、長庚醫院、養生文化村、華亞科學園區、中央造幣廠及東方高爾夫球場,地區信仰中心為振天宮,校地面積為0.78公頃,校址為桃園市龜山區舊路里振興路1169號。
民國42年以前,大坪頂一帶只有大崗國小,居民有感於兒孫輩求學路遙,一趟路來回大崗國小要走四小時以上,因此於民國42年成立大崗國民學校大埔分班,由大崗本校派林三井老師,每月走路來回於大崗與大埔之間授課,當年分校第一屆畢業生在民國42年就學時,學生年紀落差頗大,上課地點為振興路上原大埔派出所旁的集會所。舊集會所並無桌椅可使用,加上採光不好,必須用油燈照明,學生是在相當克難的情形下求學。
在集會所上課前後約三年,升四年級時才移至分校,分校設立當時只有一班學生,往後每年努力招收學生一班,第三年時因為教室不夠,一、二年級分成上、下午班上課,當時分校主任為陳專浩先生,即後來的首任校長。當時到分校上課人數連招生班級共四班,每班最多約60人,現在學校校舍後方尤加利樹就是由第一屆畢業生所親手種植,樹齡與校同歲。
草創籌建校舍時期,承蒙創校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楊春木與舊路村12鄰鄰長王山先生,首屆校長陳專浩熱心奔走募款,積極尋找校地。後由王山先生、王淡木先生(王山先生姪子)捐獻部分校地,以期兒孫能夠免除奔波、安心就學。另外,捐地及建校有功者如:鄉民代表陳誠恭、陳建置先生(陳志謀先生祖父)、鄰長陳清沙先生、李火灶(故村長)、王碧玉、王進富(王忠先生之父)、樂善村林清雲地理師等,餘繁不及備載。
在楊春木先生、學區內各鄰長、建校委員會成員及地方父老齊心努力下,由地方父老自動籌款,自行興建四寸牆壁之克難教室一間。校址前後原為稻田,附近皆為石頭路,路窄難行,由各鄰長率領村民以鋤頭、畚箕輪流整地,有的捐米,有的捐菜,雖然辛苦但卻很熱鬧。民國48年6月舉行第一屆畢業生畢業典禮,同年8月,學校奉准獨立為大埔國民學校,陳專浩先生為學校首任校長,學校獨立典禮和第一屆畢業典禮同時舉行,民國57年改稱大埔國民小學。
校舍啟用後,雖然學生赤腳走石頭路上學,在現在看來危險的教室裡上課,一邊聽老師敲鐘上下課,還隨時要被家長找回協助採茶、砍柴等工作,但是每位學生皆歡喜自得。加上老師認真盡責、就近克難住宿還兼做家教,輔導學生課業。黃依廉老師取梅花堅忍卓絕、農夫勤勞務實之意,勉勵大埔學子學行豐收,為學校設計校徽。
民國54年一年級新生入學時,校長成功爭取到縣府補助及當時鄉長周阿韮先生的配合款,開始供應學生營養午餐。由政府補助主食費,並興建最新式標準廚房及蒸氣爐,主食為美援之中日合作麵粉及脫脂奶粉,副食才由學生家長負擔,學生每月只須繳約18~24元左右副食品費,即可享用學校供應的營養午餐。營養午餐使用標準餐具,在當時而言亦是一項非常驕傲的創舉。爾後,學校成立棒球隊,市議員陳志謀先生是當時最佳捕手,棒球隊還得過相關賽事冠軍。
大埔國小經草創時期的篳路藍縷、因陋就簡,一路走來,由於教育內涵的豐富、教育設備的逐步充實,教師教學專業不斷的進步,讓學校特色變得更加多元而豐富,有戰鼓、管樂、打擊樂、舞蹈、獨輪車、專題寫作等,讓學生能在各領域發揮長才;亦有芒草文化的傳承、振天宮本位課程的設計,讓學校與社區能有最佳的攜手合作;更有戶外教育活動讓學生行萬里路、讀萬卷書,行動學習讓學生一網通世界、提升競爭力。如今一甲子歲月倏忽而過,大埔學子已桃李滿天下,畢業校友們在社會各行各業堅守崗位、表現傑出。回顧學校發展史,感恩前人無私奉獻,惜福傳承淳樸學風與深厚情感之餘,更盼未來能再創大埔新猷,寫下更光輝燦爛的一頁。